经典实验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经典实验
社会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03-12-24发布来源:心理教育中心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做一件事时,如和别人一起做,或者身边有人观看时,就会觉得比独自一个人做更带劲儿,干得更欢,更得心应手;而有时候,我们却觉得手忙脚乱,脑子也不好使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所谓,是指在共同工作或有人在旁边观察的时候,活动效率会升高或降低。

开始,人们只注意到活动效率升高这一方面。最早进行研究的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他有一次偶然发现,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时候,单独训练时骑车的速度要比和多个运动员共同训练时慢百分之二十。后来,他又找来一些小孩,让他们干一种活:绕鱼线。干的时候分成两组,一组是一个人单独绕,另一组是集合起来一起绕。结果发现,一起绕线比单独绕线的效率要高百分之十。他据此得出结论;个人在集体中活动的效率要比单独活动的效率高。

后来,心理学家又注意到,下活动效率有时也会降低。他们通过实验发现,背诵诗歌,写作文,做数学题的时候,还是单独一个人效果好一些。如果和别人一起做,或者做的时候旁人盯着看,反而会感到心慌意乱,从而降低活动效率。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活动效率会提高,什么情况下会下降呢?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总有熟练的地方,也总有不熟练的地方。如果熟练的成份占优势,那么就表现为活动效率的提高;反之,如果不熟练的成份占优势,就表现为效率的降低。比如,我们小时候学写字,有的字写得很熟练,写得也挺好了,还有些字则写得还不太熟练。如果熟练的成份占优势,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大部分字都写得很熟练了,那么旁边有人看的时候,我们会受到鼓舞,从而极力表现自己,结果越写越快,越写越好。但是,如果不熟练的成份占优势,也就是说,如果大多数字写得半生不熟,那么旁边有人看时,就会觉得尴尬,着急,紧张,而越是这样,手和脑子就越不听使唤,平时略想一想就能写出来的字,这时也会想不起来,平时提笔就能写的字,也会忘得无影无踪,就是勉强还记得的字,也因为紧张而写得歪歪扭扭了。

懂得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学会利用社会促进效应的好处,同时克服它的副作用。当我们的某种活动能够进行得比较熟练时,就可以大胆在人前显示一番,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率和水平,同时培养起我们的信心。如果觉得还不熟练,那就且慢"献丑",还是独自埋头学习、苦练为好。当然,有时候不得不出去"献丑",比如说要进行足球此赛了,踢得不好也要上场亮相。这时,就要抱着向别人学习,请别人指教的态度,努力平静自己的紧张心情;尽量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中心整理,来源于中国心理服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