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实习记者 马斌
“酷”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ol,原义为凉、冷,也可引申理解为冷淡、沉着,甚至高傲。它由欧美传入日韩,再到港台,然后传进大陆,逐渐成为品评事物的常用词语。由于其特有的表现力和情调,它俨然已是当今青少年最时尚、最流行的口头语,追求酷感觉已成为青少年的主流文化,它已成为反映社会流行文化的关键词,了解青少年文化心理的一个最佳切入点。青少年心目中的酷到底是什么,它会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应该如何应对并进行引导,雅虎(中国)和“荷氏”联手开展的“酷”调研为我们打开了这样一个窗口。
主体意识的彰显 个性自由的追求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改革和文化变动已极大地触动了我国的文化精神体系,而首当其冲的便是思想最为活跃、且最易变动、最不定型的青少年群体。当代青少年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已从单一的政治和文化模式中解放出来,不再迷信权威,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成为人生的主要目标。
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最酷的生活方式具有这样一些特征:四海为家,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只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在穿着上要表现自己个性,自由,随意,舒适,不受拘束;更有极端者认为“头发染得越特别越好,越乱越好”。“我就是我”、“我酷,我存在”是对“酷”的最佳诠释。
由此不难看出,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主要的,自我意味着追求个性与独立的可能,意味着主体意识的彰显。当代青少年有着自己的运动、时尚和娱乐方式,有着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蹦极、追星、把头发染黄、网络语言常常令家长和老师莫名其妙,而对青少年却是挡不住的诱惑。
肯定自我价值、追求主体意识是现代社会的基本思想资源,它有利于发挥青少年的创造性,无疑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示。但我们也不应该对此盲目乐观,仔细研究调查结果不难发现,青少年的自由观、个性观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确定性和片面性,明显地缺乏深度甚至可行性,他们只看到了自由的表面而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入思考。“喝酒喝到天亮”、“生活在网络中”成为他们对自由的理解;穿衣要有个性,但把其理解为“韩国潮、日本风”,这实际上是泯灭了个性,放弃了自己的审美思考。此类现象在中学生和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尤为明显。
因此可以说,青少年中的“酷”概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徒具个性的外壳,却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个性和自由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至少他们在意识中已有了个性和自我概念,这已经是一种社会进步。
理想主义的消失 世俗主义的流行
当代青少年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理想主义只是童年时期的朦胧的印痕。他们天生具有历史记忆的缺失,改革开放后潮水一般流入的快餐文化和流行文化成为他们直接的精神食粮。这种大众文化心态具有巨大的不可阻挡的力量,成为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主要文化形态。
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众世俗文化一手创建起来的流行话语,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大众文化的最简洁表述。“韩流”带来了“韩国风”的酷着装;最酷的音乐中,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大行其道;明星们的个人演唱会极具诱惑力;头发不仅要染,而且要染得特别……无一不在显示着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巨大影响。
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已成为青少年的主要选择。这种娱乐活动的多样性赋予了青少年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念,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之余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放松,其节奏与风格也和青少年的形态合拍,从而深得他们的喜爱。观看NBA、买耐克服装、各种方式的追星是青少年参与程度极高的活动。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大众文化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价值与信仰。但大众文化的平面性、世俗性、浅易性填平了俗与雅、高与低的鸿沟,影响了青少年对道德、信仰等形而上学的关怀和追求。由调侃与娱乐为主的文化快餐使文化本身包容的尊严、价值、人格都被忽视和消解了。伴随而来的是道德冷漠感与历史健忘症以及艺术鉴赏力的低下、思维的单一雷同和想象力的匮乏。“九·一八”、“南京大屠杀”早已不在青少年的视野之内,相反日本军刀与军装却在某些城市被摆上柜台,引起他们的好奇和兴趣;影片《紫日》中日军屠杀中国人的场景,某些青少年竟报以笑声。而一水之隔的日本,在每年的广岛、长琦原子弹轰炸纪念日,小学生们却极其认真、极其虔诚地把载存受害者名单的书册一面面地在太阳底下翻开,并已成为仪式……我们的“酷”来自于日本的输入,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输入更重要的东西。明星们的夺目光彩是那样令人羡慕,但他们艰难的成长史却是我们的追星族、扮酷族们所未知的。英雄主义的悄然引退,道德理想的黯然落后,青少年所剩的价值观只有“玩的就是心跳”、“过把瘾就死”的无奈无聊与浅薄。
大众文化流行,世俗主义大行其道,当代中国已面临着文化精神的存亡问题。文化传统仅仅成为学者们在论文中或座谈会上使用的话语,道德建设也只是国家意识在纸上谈兵。人心归向世俗,青少年更不再关心道德理想和文化传承。中国文化正在失去其灵魂,民族的骨气也在日益消减,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将以什么精神支撑于世界民族之林,由此导致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销蚀也并不是危言耸听。
消费主义大行其道 勤俭朴素置于脑后
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没有经历过苦难和穷困,更没有饥饿的体验,节俭、实惠等传统的消费取向根本不曾在他们的头脑中存留过。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分溺爱、现代广告的消费文化灌输、同伴之间的相互攀比共同助长了当今青少年的消费享乐主义观念。
调研结果显示:在青少年心中,最酷的生活方式中享受型的比例占76%,突出表现为:高收入、住别墅、高级住宅、挥霍(疯狂购物、赌、用钱点烟)等,甚至还有人希望不劳而获。
物质享受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但追求无度只会带来负面影响。在现代商品社会中,倾心金钱和物质享受已经成为酷一代的主流取向。他们热衷的是麦当劳之类的美食、阿迪达斯与耐克的名牌服装,感受着物质盛宴的青少年对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是绝对隔膜、绝对陌生的。
在消费中,敢花钱其实并不难,难的是会花钱,但青少年在这方面却往往缺乏经验和克制力,常常会步入消费的歧途。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是付出劳动,离开这个基础贪图享乐、好逸恶劳,享乐也难以维持,由于产生邪念而走上以身试法的犯罪道路,这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培养青少年的节俭观,不仅是要懂得珍惜劳动创造的财富,反对挥霍浪费,而且也有利于培养珍惜自然资源、维护地球生态的环保意识,这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基本意识,也是新型节约观的题中之义。
渴望理解 期待沟通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社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成为悬在青少年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教学方法陈旧、课业负担沉重、升学压力巨大,使得很多中学生都有厌学情绪。孩子们觉得自己是最辛苦、最累、又最没劲的一群,渴望自主、轻松、解放承受多种压力的心灵是他们的最大愿望。
此次调查中,很多人希望能轻松生活,四处游玩,并认为最酷的地方是人迹罕至的神秘的西藏、沙漠、珠穆朗玛峰等。这是以上心态的真实反映。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能使孩子觉得轻松,充满乐趣,那才可以说是达到了一种理想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中,很多人把酷和电脑、网络联在了一起,认为最酷的配饰是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最酷的生活方式是生活在网络中、网络购物、网上聊天。这反映出青少年是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最快的群体。但这却并不说明他们对高科技的真正感兴趣。电脑对他们来说,首先是一种新鲜事物,最大用途是网上购物和网上聊天。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上聊天取代了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变得简便、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和不负责任。他们希望逃进网络,远离社会人群。这是对现实生活的恐惧和逃避,伴随着网络长大的一代,极易在进入社会后产生交往困难。由此看来,如何引导他们合理利用电脑和网络,并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在当前变得尤为重要。
当然“酷”本身并无褒贬之分、雅俗之别,在此,仅仅是借用了这一概念,它的本义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借助它我们可以把握当今青少年主流文化的脉搏。其中令人欣喜之处固然有之,但引人沉思、亟待解决之问题也迫在眉睫。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青少年作为接受主体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趋同心理,社会提供什么,他们才会接受什么。对于各种青少年问题,加强教育固然重要,但不从社会大环境这个源头上着手,只能是治标不治本。什么时候我们的青少年能够做到酷而不俗,酷而有理想,酷而能吃苦,酷而有品位,我们的民族才会“酷”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背景资料
由雅虎(中国)和“荷氏”联手开展的“酷调研”从9月15日开始,在雅虎中国的专题网页和全国29所高校同时进行一个月,现已圆满结束。“一触即发,释放真酷”是本次酷调研的主题,涉及“什么是酷?”、“酷的表现形式”、“酷的心理特征”等范畴。这次酷调研以18-28周岁的高中生、大学生和年轻白领为主要调查对象。雅虎酷调研采取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开放式调查结构,收到的3396份问卷没有一份是相同的。酷调研给了年轻族群一个发布生活宣言的机会。本次调研收获颇丰,具体生动地描绘出年轻人的一种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最酷的生活方式:高收入,挥霍,有地位,住别墅、高级住宅,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喝酒喝到天亮。
最酷的配饰:笔记本电脑、手机、掌上电脑等。
最酷的地方:神秘的人迹罕至的西藏、沙漠、珠峰。
最酷的歌:羽泉的《冷酷到底》。
最酷的网络流行语:“翠花,上酸菜”。
酷初吻的地点:雨夜码头前,山下的草地上。
最酷的道歉:在楼底下淋雨,从不太高的桥上跳进不会淹死人的河里。
《中国教育报》2001年11月4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