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赛场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心理赛场
中国人发型背后的文化心理 发布时间:2013-06-03发布来源:科大主页
2005年09月07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着衣木俑陈洪绶所作的《夔龙补衮图》表现了明代妇女的发式与衣着隋唐五代的冠帽唐代妇女与发式化妆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近期宣布,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后,岛内中小学将彻底解除发禁,学生发式规定必须从校规中删除,且不得借故检查及惩处。这意味着台湾公立学校学生要理光头、蓄长发长须、染发、烫发,将完全回归由学生自主。
 
留什么样的发式本是个人的私事,然而在中国,头发积淀着太多文化意识。头发问题往往蕴含着极为敏感的话题,不仅历史上很多人因为发式的不同而丧命,现实社会中对发式的限制也往往与文化传统有关。
 
历史上,不同的发式曾是区别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标志,也是不同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头发往往成为巫术的工具。有一种说法认为,一个人如果逃走,拿他的头发在纬车上转动,他就迷乱找不到方向了。儒家从伦理的角度提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毁”的观点后,保护头发成为当时人们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剪发往往只在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如出家为僧尼。
 
在这种情况下,去掉头发就成为刑罚的一种方式,这也是头发与政治关系的最初表现之一。中国古代有过“髡刑”,即一种剃去人头发的刑罚,春秋时期齐国稷下学宫的学者淳于髡,就是受过这种刑罚而得名的。在特殊情况下,人们还会“割发代刑”,以示惩罚。如三国时的曹操,他违背了自己定下的军令,又不能被处死,就执行了“割发代刑”。这些正表明了人们对头发的重视。
 
古代社会不同的发式往往是不同民族的标志。史前时期,人们都是披发的,后来汉族地区开始出现了发辫,就是将头发用绳带束起来,而很多少数民族却依然保存“披发”的习惯。于是,“束发”还是“披发”,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重要区分。
 
孔子说过:“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把“披发”看成的蛮夷、落后的特征。《资治通鉴》也说:“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注曰:“索虏者,以北人编发,谓之‘索头’也。”
 
发式的不同还可以表明人们身份地位的不同。在唐代壁画中,描绘的那些梳高髻的人物形象,大多是贵族妇女和宫妃,士庶妇女也有梳这类发髻的。但贫民与农家妇女,几乎没有人梳这种发式
 
清军入主中原后,头发逐渐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反映出深层的民族矛盾
 
正是由于头发被赋予了这么丰富的文化意韵,并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才引起清朝统治者的关注。他们充分意识到发式等民俗对于保存民族心理的重要性,为了增加统治力度,满人入主中原之后,就颁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命令,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很多汉人“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随着剃法令的实行,清朝不仅统治了人们的身体,也使控制了人们的心灵。
 
同样的,清末反清人士,也意识到头发与人们意识之间的关系。太平军反抗清朝的外观标志,就是蓄头发,因此被清廷骂作“长毛”、“发贼”。他们每攻占一地,发布的第一道公告往往就是“蓄发令”,宣布要想保住脑袋,就得留起头发。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也规定官军民一律剪掉辫子,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虽然没有以死相挟,但命令也很严厉,剪与不剪成了革命与否的标志。一些革命青年在街市上看到有发辫者,就强制剪掉。《阿Q正传》中的剪辫情节,正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那些不敢或不愿剪辫子的,就戴上顶帽子,辫子盘起,深藏其中。留日的满族学子,一个个帽子鼓鼓的,被人戏称为“富士山”。
 
而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又以保存辫子作为气节和不忘旧国的象征,其中最有名的要算民国初期的“辫帅”张勋。宣统退位后,为了表示对清廷的忠心,他和他的军队还留着长辫。1917年6月,他的“辫子军”开进了北京,拥护溥仪复辟帝制。当时有歌谣云:“不剪辫子没法混,剪了辫子怕张勋。”于是假辫子风行北京城。张勋失败后,又有歌谣唱道:“宣统回了朝,秃头要开瓢。宣统跑了,秃头好了。”
 
清朝的开始与灭亡,都与头发问题纠缠在一起,清廷、太平天国和民国政府都注意到发式这种风俗习惯与人们心理的关系,并对此加以政治性地利用,头发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习俗偏好,而成为政治性的表征。
 
改革开放后发式成为个人爱好,在传统心理影响下,人们仍对奇怪头型颇有微辞
 
专制制度和满清统治结束后,头发问题上的民族意识基本不存在了(当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发式传统,但差异不会再引发民族问题),可头发仍不时与政治牵扯上关系。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将发式与革命联系在一起,发式单一刻板。“文化的革命”中将那些所谓的“反对革命”剃成“阴阳头”,这不仅是对当事人人格的一种侮辱,更是政治划分的标志。顾农先生在《文化的革命与头发》一文中指出:当时有一种不成文的理论:梳一条辫子是封建主义,梳两条是资本主义,披肩长发则是修正主义,统统在横扫之列。红卫兵、红小兵们为显示自己的革命精神,不少人剪去自己的大辫子或长发,改造成“运动(员)头”或“男式头”之类。
 
改革开放后,头发才真正超越政治的束缚,而逐渐成为一种个人爱好。受西方的影响,各种新潮发式流行起来,染发也曾一度风行,头发成为人们展示个性和审美偏好的重要道具。
 
不过,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对各种奇形怪状的头型颇有微词,但这也仅仅是一种个人好恶,头发与政治和权力的关系基本上已经终结。只是在监狱中往往要求男性留光头,女性留短发,这应该是一种特殊形式,意在提醒囚犯自己是处在政治权力的监督和控制之下
 
同时因为职业要求和管理上的方便,一些单位对头发还有一些限制,例如有些中小学不准学生留长发等。学校限制学生的发式是害怕他们沾染一些不良的习惯,出发点有合理性。但总体而言,限制发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风格,解除发式限制,通过平时的教育教会学生选择合适而不是怪异的发式,对学生的发展无疑具有很多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