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微笑心理 > 心理学家
廖世承 发布时间:2016-04-25发布来源:科大主页

廖世承

廖世承(1892.06.14-1970.10.20),字茂如,上海市嘉定县人,中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1909年入南洋公学,1912年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5年毕业后赴美入勃朗大学,专攻教育学、心理学,获硕士、博士学位。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教育科教授,是当时著名的中等教育专家,致力于教育科学实验,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心理实验室之一,即南京高等师范心理实验室,并与陈鹤琴一起进行心理实验的研究。1927年到上海创办光华大学,任副校长兼附中主任。解放后,廖世承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副校长、上海师范学院院长。

廖世承认为,教育的宗旨在于充分发展个人潜在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最快乐和最有用的人。学校教育不应该仅仅偏重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品性和健康教育。品性、健康和知识教育同等重要。

廖世承明确指出了人格和品性的关系。他认为,“人格就是个己的表现,就是留存于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廖世承认为,品性是人格的一部分,属于道德或者伦理方面的。而品性的外在表现就是一个人的品行。因此,人格训练的重点就是日常的品行培养,就是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廖世承说:“与其有知识而没有人格,还不如有了人格而没有知识。人格的训练,在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道德的和社会的。”

廖世承认为,人格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群的智慧”。就是利用个的智慧,了解人群,适应人群的能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善于与人相处,喜欢和人在一起,喜欢与人合作。二是“个人的外表”。廖世承认为,所谓外表,不是指仪容的好丑,而是指幽雅的风度。三是“道德的行为”。他说:“个人的道德行为,在适合他所处的时间与空间的社会标准”。也就是说,个人的道德行为应该符合一定社会规范和文化要求。四是情绪的行为。廖世承认为,情绪行为是专指一个人的情绪安定不安定。五是“进取的精神”。廖世承说:“坚忍和进取是一种习惯。儿童自幼养成战胜困难的习惯,便富有独立进取的精神。”

对于如何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性和人格,廖世承提出了品性和人格培养的主要原则。他在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品性养成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一)养成有用的习惯,愈多愈好;(二)养成习惯时不可偶一失足;(三)立定主见就立刻去做;(四)适当奖励和惩罚。他说:“一种理想须能普遍化,才有最大的效用。所谓习惯,就是普遍化的动作。碰到类似的刺激,总引起同样的反应。我们要养成品性,须先养成理想,须使理想变成习惯。”

1924年他编撰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为中国这门学科最早的教科书。他与陈鹤琴开拓中国现代心理测验与教育测验,在团体测验编制上,贡献较大。他编制了《廖世承道德意志测验》(1922),《廖世承团体智力测验》(1923),《廖世承图形测验》(1923),《廖世承中学国语常识测验》(1923)等。1925年出版专著《测验概要》。

廖世承对我国的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我国实行的中学六年制和九年一贯制的设想,都是由他创导提出而付诸实施的。

主要著作: 《智力测验法》(1921),《教育心理大意》(1922),《教育心理学》(1924),《测验概要》(与陈鹤琴合著,1925),《教育测验与统计》(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