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首页
风采展示当前位置:专题 首页 > 风采展示
中国科大:把心理委员设在每个班级 发布时间:2010/10/10发布来源:微笑在线

杨保国

现在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比较大,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图书馆VIP这些年比较平稳,学生心理委员起到了积极作用——

情景剧再现关心和包容

“你看你的书,我唱我的歌,咱们井水不犯河水,你吼什么吼?”小张和小吴夜里十一点在宿舍里吵了起来,声音越来越高,大有发生“武装冲突”的态势。就在这时,心理委员小李下自习回来,及时化解了一场干戈。

这是图书馆VIP某系一个大一新生的寝室。4名同学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学习尖子,都有个性。小张性格比较内向,喜欢安静地在寝室里看书学习,生活规律性强。小吴性格活泼,喜欢开夜车,是寝室里的“著名歌星”。而小孙则喜欢熄灯后“卧谈”。几个同学因生活习惯不同经常发生口角,寝室里的气氛比较压抑。

同宿舍的小李感到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对大家的身心健康都不利,想改变这种状况,但又找不到良策。不久,学校心理教育中心举办学生心理委员培训,小李就报名参加了。通过培训考核,他拿到了心理委员聘书。这位心理委员一上任,就在宿舍里开展工作。经过耐心细致的谈心沟通,几个同学终于成为好朋友。同伴们都说,“寝室成了我们温暖的家,半年之间我们学会了关心和包容,我们不再感到压抑,我们将一起快乐前进。”

上面的情景,是情景剧《凹凸》的主要情节。该剧由中国科大4名同学自编、自导、自演,在不久前该校心理教育中心举办的“朋辈·和谐·成长”心理委员主题新年晚会上叫好声不断。扮演心理委员小李的是小王,他其实就是一名心理委员。

在这次晚会上,50多名06级同学高兴地从校党委副书记鹿明、副校长窦贤康和学工部部长朱灿平手中接过了心理委员聘书。

“心理委员是桥梁、润滑剂”

李刚(化名)原来是班干部,由于没有处理好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导致成绩下滑,学业压力加大,情绪低落。他逐渐放弃了社会工作,并且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人也变得比较孤立,与同学交往明显减少了。

心理委员张凯(化名)感到这个苗头不好,就及时向班主任作了汇报。班主任和心理教育中心的老师商量决定,先让心理委员做些工作,如果无效,再到心理教育中心接受咨询。

该班级经常搞聚会,张凯每次都主动去找李刚参加,防止他独自一人去玩游戏,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不再感到孤独。另外,班级经常组织篮球比赛,张凯建议大家推选李刚担任队长。比赛中,李刚表现得积极主动,与同学交往增多,情绪状态渐渐好起来。后来,在张凯的“斡旋”下,班主任又给李刚重新分配了班级工作,让他对班集体仍然承担一定的责任,但并不占用多少时间。在心理教育中心老师的建议下,班主任对李刚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采取正强化的方式,增强其自信心。一段时间后,李刚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都已恢复正常。

中国科大心理教育中心主任孔燕教授说,现在大学生学习和就业压力比较大,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中国科大这些年比较平稳,学生心理委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孔燕教授介绍说,中国科大设立班级心理委员,不是作为一项孤立的措施,而是放在“双线四级”这个覆盖全校的心理预警与援助体系中通盘考虑的。所谓“双线”,是指心理教育专业教师和相关工作人员这两条线;所谓“四级”,是指心理教育中心、院系学生工作负责人、班主任、班级学生心理委员这四个层级。其中学生心理委员这一级是基础,他们生活在学生之中,最容易发现问题,最容易沟通,对他们进行选拔培训,充分调动学生朋辈辅导的感染力,让他们在自助的基础上学会互助,在互助中和谐成长,这是我们设立学生心理委员的目的。

学生心理委员是如何选拔培训的呢?据了解,中国科大每年都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那些心理健康、乐观进取、乐于助人、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的同学,经班主任推荐,到心理教育中心进行遴选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鉴别及专业测试介绍、朋辈心理辅导的技能技巧、校园心理素质拓展活动、自我认识与生涯规划辅导以及人际交往培训等。培训合格后,心理教育中心给他们颁发心理委员聘书。

在掌握常见的心理问题和紧急干预的常识、提高自我心理素质的基础上,科大心理委员开展的工作主要有: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专业心理测试,针对测试结果,邀请心理教育中心的老师做讲座;针对班级特点,在心理教育中心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校园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一些轻松活泼但具有心理内涵的活动,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班级凝聚力;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惑和烦恼的同学,给予必要的疏导;将重大应急事件、行为异常的同学的情况及时向班主任和心理教育中心报告,等等。

“学生心理委员是桥梁,是润滑剂,连接着学校,滋润着同学,是我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科大副校长窦贤康说。

自助,互助,和谐成长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一件事:有一名同学学习成绩很好,期末考试每门课考分都非常高,出人意料的是,有一门课他坚持申请“缓考”。中国科大心理教育中心老师说,这名同学其实是苛求每门课程都达到优秀才提出这样的申请的。他分析说,科大学生聪明好学,爱思考,都曾有过辉煌的中学时代,做事希望做到最好,有一定的完美主义情结。加上勤奋刻苦、追求卓越的校风的影响,同学们学习竞争的压力比较大。针对这些特点,科大心理教育的着力点之一是培养学生客观、相对的自我概念,引导学生摆脱幻想、正视现实、找准定位、快乐成长。这也成为学生心理委员经常的“功课”。

心理委员小王说,大家都是学习尖子,但总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不少同学刚开始时接受不了,大一时经常听到的一个词,就是“郁闷”。为了排解“郁闷”,我们利用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和技巧,不经意间与他们交流,使他们意识到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没有必要“郁闷”。使大家明白“长”和“短”在成长中的必然性和相对性的道理,都感到健康阳光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才能走得更远。很多同学在老师和心理委员的帮助下,及时调整了不良心态,精神面貌充满了阳光。

小赖同学刚进校时,自以为是“时代精英”,非常自信,很要强,但是他爱单干,缺乏合作意识,不服别人的领导,又爱虚荣,遇到困难时,也不愿向别人请教。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各方面表现不突出了,自信心也被一点一点地“蚕食”,感到很郁闷。学校心理教育中心遴选学生心理委员时,他报了名。通过培训,在老师帮助下,他提高了心理问题鉴别能力,对自己有了更客观的认识,不仅很快度过了迷茫期,而且还积极帮助同学解“闷”。小赖特别强调说,做同学心理问题的工作,一定要“润物细无声”,千万不能说教,那样会适得其反。“我一般利用吃饭或打球等机会与同学交流,这样同学们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告诉我。”

“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烦恼。”心理委员小史告诉笔者:大一时,相互间的融合比较成问题,有些同学因人际关系紧张而烦恼。我们就组织一些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比如“风雨同舟”等。活动分组时,有意识地将不同寝室的同学编在一组,每次人员都不同,提供机会让大家多沟通,促进融洽。大一结束后,要选择专业,有的同学不知道自己以后到底干什么,很迷茫。这时,我们就组织大家参加学校心理教育中心和学工部等部门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辅导活动,效果很明显。

小王从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中得到启发,建议把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引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他认为,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把知识学习与人格建构分离开来,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及健全人格的培养。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完全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学”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教师只是给予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积极愉快的参与中学习知识,领悟道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等优良品格。“如果能这样,学习真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哪里还会有压力?”小王说。

科技日报 2007-03-22